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解读《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王肖 尹文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发病率高,是感染性疾病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为1.0%-36.5%,给健康保健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研究资料显示,CAP门诊治疗花费为$150~$350,住院费用则高达$7500。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预测临床结局对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治疗决策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广泛使用的评分系统如肺炎严重度评分(PSI)由于过多的变量和复杂的计算不适于繁忙的急诊科使用,而CUIRB-65、CRB-65虽然变量少,但评分较粗略,存在自身局限。《共识》的第四部分明确提出了病情判断的标准并指导分级与治疗处所的选择,第七部分则对疗效的评估进行的详细地阐述,并提出生物标志物降钙素原(PCT)指导抗菌药物的应用,取得了与指南推荐治疗方案相当的疗效,并可能成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及疗效评估的判断标准。正如PCT,随着对CAP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被提出,用来辅助CAP诊断、病情评估、预测预后和疗效观察,有的指标甚至优于标准评分系统。本文就此进行综述,进一步解读《急诊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展开部分内容仅可在
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
收藏
分享